Dr Shawn Lockhart, a fungal disease specialist, holding a microscope slide with inactive Candida auris, in Atlanta on Aug 23, 2018.

 

超級細菌全球擴散 半數感染者在90天內奪命

 

 

[紐約時報報導/阿魯翻譯]

 

   今年五月,一名老人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 Mount Sinai 醫院接受腹部手術。抽血報告顯示他被感染一種致命且神祕的病菌,醫生立即將他送至加護病房隔離。之後確認為感染「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此真菌已悄悄地在全球蔓延,主要鎖定免疫力較弱的人體發動攻擊。過去五年內,已對委內瑞拉、西班牙、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國多所醫療機構造成嚴重的衝擊。近期,耳念珠菌觸角伸向美國各州,包括紐約、新澤西和伊利諾州,因此聯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以下簡稱CDC) 已將此真菌列為「嚴重威脅」。

 

   報導的病例中,真菌雖然造成 Mount Sinai 醫院的老人死亡,但病菌的本體依然活著。病房的各個角落皆檢驗出耳念珠菌的反應。醫院必須使用特殊器材,並拆除部分天花板及地板以根絕真菌。Scott Lorin院長表示:「牆壁、床單、門、窗簾、電話、水槽、白板、柱子、泵浦,每個角落都呈現陽性反應。另外,地毯、床架、罐子、遮陽簾、天花板也都測到耳念珠菌的蹤跡。」耳念珠菌極為頑固,因為主要的抗菌療程皆對它無效,成為目前人類最棘手的健康威脅之一,也就是具抗藥性的感染。

 

   各界公共健康專家已多次警告濫用抗生素的結果,雖然能延長人類壽命,避免致命的細菌感染,但同時也會增加細菌突變的風險。而近期發現真菌亦出現抗藥性,群眾恐慌的現象也開始動搖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信心。倫敦 Imperial 大學真菌流行病學 Matthew Fisher 教授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期望病人可以用一般的抗真菌療程治癒。」但簡單來說,真菌和細菌正在逐漸演化,免疫各種現代藥物。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6年聯合國大會上,要求對各醫療機構開立的抗生素處方加以管制,但醫院、診所及農場仍然濫用這類藥物。

 

 

在超級細菌危機不斷惡化,抗生素領域仍未實現任何突破的情況下,用病毒對抗超級細菌,也許是目前研究者能夠想到的「最後一招」。圖為布魯塞爾大學的Pierard教授正在研究一個超級病菌的培養皿。(Getty Images)

布魯塞爾大學的Pierard教授正在研究一個超級病菌的培養皿。(Getty Images) 

 

 

 

   這類具抗藥性的病菌通稱為「超級細菌」,但它們不見得對所有人造成影響。反之,它們對免疫力較差或是免疫系統受損者來說,最為致命。包括新生兒和老年人、吸菸者、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及服用類固醇等病人。科學家表示,除非研發出更有效的新型藥物,並停止過度使用抗生素,否則風險會持續擴善至健康的人口。一份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報告指出,若不制訂減緩抗藥性的法規,2050年全球可能有1千萬人因此死亡,到時將超過死於癌症的8百萬人。CDC 照2010 年的資料分析,美國每年有200 萬人受到抗藥性感染,其中,造成約23,000 人死亡。近期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推算死亡人數應該為162,000 人。而國際性的醫療機構預估為 700,000 人。

 

   抗生素及殺菌劑都是用於對付人體感染的特效藥,然而抗生素被廣泛地應用在防治畜牧傳染病;殺菌劑也被使用在農業上,防止農作物腐爛。一些科學家提出證據表明,對農作物大量使用抗菌劑會使人體內的抗藥性真菌激增。

 

   隨著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大眾對這方面的知識卻少之又少。部分原因是抗藥性感染的議題常被刻意隱瞞。無論是細菌或真菌,醫院和地方政府都不願透露疫情狀況,因為擔心被列為「疫區」。根據各州的協議,CDC也不允許公佈疫情資訊,包括爆發地點或醫院名稱。面對各界的壓力,州政府也只願意承認確實有個案存在,但拒絕公開或分享相關細節。但病菌的蔓延不會因隱蔽消息而減緩,病菌生長在每個人的手上,也在醫院的器材裡。可經由肉製品或農場施肥過的蔬菜傳播,也會經由跨境旅客以及進出口貿易傳遞,甚至經由人體,在養老院和醫院來回傳播。

 

   「耳念珠菌」只是目前已發現的數十種抗藥性病菌的其中一種,不過,目前對它們的認知仍然相當有限。CDC表示,其他種類的念珠菌尚未發展出顯著的抗藥性,但90%的耳念珠菌感染對一種藥物產生抗性,其中30%對多種藥物產生抗性。康乃狄克流行病學專家Lynn Sosa醫生認為耳念珠菌是抗藥性感染中,危險性最高的,她表示:「耳念珠菌幾乎無法被治癒,而且非常難發現它的存在。」

 

 

dw-candida-chiller-190407.jpg

Tom Chiller醫生帶領一個專業的醫療團隊研究耳念珠菌。(紐時) 

 

 

 

   CDC的報告顯示,近半數發現感染耳念珠菌的病患在90天內死亡。但世界各國專家仍然無法斷定這病菌是從何而來。CDC真菌管理部門的主管Tom Chiller醫生正在尋求各界的協助,希望能盡速找到防止病菌蔓延的特效藥。Tom Chiller醫生形容耳念珠菌就像湖水裡的綠藻,當它蔓延的時候,就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不需」告知大眾

 

   2015年年尾,倫敦Imperial大學的傳染病學專家 Johanna Rhodes 教授接到一通來自倫敦近郊 Royal Brompton 醫院的緊急電話,聲稱該醫院在幾個月前爆發耳念珠菌的疫情,但它們無法根除病菌。Johanna Rhodes教授轉述院方的說法:「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個病菌從哪來的。從來沒聽過,但卻像野火一樣蔓延。」Johanna Rhodes教授答應院方會幫忙鑑定真菌的基因檔案,別想辦法消滅它。在Johanna Rhodes的指示下,醫院的員工使用特殊的儀器噴灑霧化過氧化氫在感染耳念珠菌病患住過的房間。利用蒸氣的消毒方式,希望能從每個隙縫中根除真菌。經過一週的時間將房間徹底消毒後,工作人員在房間的正中央放置一個培養皿,若任何微生物存活下來的話,就會出現在上面。

 

測試結果發現只有長出一種有機體 - 耳念珠菌。

真菌持續擴散,但消息卻遭封鎖。

 

 

dw-candida-rhodes-190407.jpg

Johanna Rhodes醫生於倫敦Imperial大學的實驗室研究感染疾病。(紐時) 

 

   Royal Brompton 是一間主治心肺功能的醫院,吸引中東及歐洲各地富人前來就醫。疫情爆發時,院方只匯報了英國政府,並告知受感染的患者,不過沒有對外公布疫情的細節。該醫院的發言人 Oliver Wilkinson 公開表示:「疫情爆發的期間,沒有必要向媒體透露消息。」

 

   這股恐慌現象迅速漫延至世界各地的醫院。私人醫療機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願意公開抗藥性感染的疫情,主張相關資訊可能會驚嚇病人或潛在患者。Royal Brompton 的傳染病防治專家 Silke Schelenz 醫師發現疫情爆發的初期,政府和醫院的處理方式都非常消極。Silke Schelenz 醫師說道:「這令人非常沮喪,在尚未產生嚴重後果前,顯然他們不願損害自身名譽。」

 

   2016年六月底,一份醫學文件記載 Royal Brompton 新增50起耳念珠菌感染病例,院方不得不採取特殊手段,關閉加護病房11天,並將病患移往其他樓層照料,但仍然不對外界發布消息。

 

   面對外界壓力,院方終於在幾天後承認疫情爆發。英國《每日電報》以頭版刊登這則報導:「英國出現新型超級病毒 造成醫院加護病房關閉」(事後調查發現,總共有72起病例,但部分病患只是帶原者,並未受真菌感染)。但這個資訊在國際上並未獲得重視,直到西班牙瓦倫西亞的Universitari i Politècnic La Fe 醫院爆發更嚴重的疫情。

 

   在大眾及感染者不知情的情況下,372人被真菌入侵,意思是真菌已在患者體內,但沒有引起併發症。另外,85人受到血液感染。一份醫學報告指出,41%的感染者在30天內死亡。不過院方卻立即發表聲明,表示耳念珠菌不一定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因,聲明寫道:「很難斷定病患是否真的是死於特定的病原體,因為他們本身都患有很多潛在疾病,而且病情也非常嚴重。」如同英國的Royal Brompton,這間西班牙的醫院也沒有對外公開疫情的相關內容 (至今仍然沒有)。

 

   一名不具名的醫生向媒體投訴:「院方不希望醫生與記者接觸,因為這可能對醫院造成負面形象。」這種隱匿行為激怒許多群眾,主張醫院有義務公開疫情資訊,民眾有權力決定該去哪間醫院就診,尤其是需要進行手術的時候。肯塔基州的非營利患者發聲組織董事會主席 Kevin Kavanagh 醫生表示:「實在不懂為何我們在一年半後才看到疫情爆發的消息,而不是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出現在新聞頭版?這和餐廳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是兩套標準。」

 

dw-candida-royalbrompton-190407.jpg

倫敦近郊的Royal Brompton消毒幾個月,仍無法根除耳念珠菌。(紐時) 

 

   政府官員的解釋是揭露疫情的消息只會驚嚇病患,他們對事件無能無力,尤其是在風險不明的情況下。前CDC疫情調查員 Anna Yaffee 醫生過去在肯塔基州負責處理未公開的抗藥性感染事件,她說道:「對這些醫療機構而言,想辦法消滅疫情已經夠棘手了,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應付媒體。」

 

   當英國Royal Brompton醫院爆發疫情時,倫敦當局警告美國CDC,而CDC 認為有必要告知各州的醫院。於是在2016年6月24日,CDC 向全美醫院和醫療機構發布耳念珠菌疫情的警告,並附上聯絡信箱 candidaauris@cdc.gov 以便蒐集疫情資訊。負責調查真菌的關鍵成員 Snigdha Vallabhaneni 醫生原本預期每個月會收到一兩封信。結果,不到幾個星期,她的信箱已經塞滿信件了。

 

dw-candida-snighdha-190407.jpg

Snigdha Vallabhaneni 醫生盡全力預防耳念珠菌疫情爆發。(紐時)

 

 

美國淪陷

 

   CDC統計,美國共發現587人感染耳念珠菌,309人集中在紐約、144人在伊利諾州以及104人在新紐澤西。受感染的病患出現發燒、疼痛和疲累等症狀。雖然都是普通的症狀,但當人體受感染時,尤其是已經生病的人,這些普通症狀卻可能奪命。美國境內第一起案例發生在2013年5月6日,一名61歲來自阿拉伯的女士因呼吸衰竭而到一間紐約的醫院求診。測出對病菌呈陽性反應的一週後,她便去世了。當時,院方沒有想太多,直到三年後,收到來自CDC 2016年6月的公告,才將案例分享給CDC。另一起案例中,一名56歲的美國女性,2017年三月在印度進行腹部手術時感染耳念珠菌。回國後,她至康乃狄克州的一所醫院就醫,但當局不願承認。之後,她被轉移至德州的一所醫院,在那裡去世。

 

   CDC指出,這個病菌已經擴散至多所長期照護機構。芝加哥一間養老院的住戶,有50%的人驗出耳念珠菌陽性反應。病菌最容易在靜脈注射器和人工呼吸器裡滋長。照護遭病菌感染病患的醫療人員也擔心自身的安危。曾經在紐約 Weill Cornell 醫療中心照顧感染病患的 Matthew McCarthy 醫生,描述治療一名30歲患者時感受到的恐懼。他道:「我發現自己刻意不去觸碰病患。因為我不想被病菌感染,更不想傳染給其他人。就像被恐懼包圍般,深怕無意間被病人穿過的衣物傳染。」不過Matthew McCarthy醫生仍然非常仔細地為病人進行檢測。

 

 

圖片4.jpg

 

 

 

農藥的影響?

 

   CDC努力控制疫情蔓延,同時調查員也試圖了解令人困擾的問題:「這病菌是從何而來?」耳念珠菌最早是在2009年在日本,首度從一名女性病人的外耳道分離出來。當時並未視為一種威脅,僅使用一般的抗菌療程為病患治療。三年後,荷蘭奈梅亨 (Nijmegen) 的微生物學家 Jacques Meis 發現此病菌不單純,他發現印度四所醫院,共18名病患的血液感染耳念珠菌。不久,耳念珠菌災情傳遍全世界,每幾個月就出現新的案例。

 

   CDC調查員推論耳念珠菌是從亞洲開始蔓延至全球。不過當他們將印度、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南非、日本採集回來的樣本進行基因比對,赫然發現疫情不是從單一地點爆發,而且菌株的種類不只一種。研究顯示,耳念珠菌種共有四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差異極大,科學家推測這些菌株數千年前就已分化,但又在不同地點,同時間從無害的菌株突變成具抗藥性的病原體。

 

dw-fungus-candidaauris2-190407.jpg

不活躍狀態下的耳念珠菌細胞。(紐時)

 

 

   Vallabhaneni醫生說道:「不知何種原因,菌株同時突變,變得有傳染性,而且有抗藥性,令人難以想像。」目前各界對耳念珠菌的產生提出很多理論,荷蘭調查員 Meis 醫生認為抗藥性真菌是由於農業大規模使用滅真菌藥劑所造成。Meis 醫生聽聞荷蘭一名63歲的病人在2005年死於黃麴菌時,開始對這些真菌感到好奇。之後他發現這個真菌對第一線的抗真菌藥物「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產生抗藥性。而「伊曲康唑」的主要成分與一種農藥相似,這種殺菌劑使用於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占殺菌劑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據2013年公共科學圖書館 (PLoS) 的一則有關病原體的論文指出,黃麴菌出現在使用殺菌劑的環境附近絕非偶然。荷蘭境內採集的土壤樣本中,12%出現黃麴菌的反應,另外在花壇、堆肥、樹葉、種子、茶園、稻田、醫院周圍環境,甚至空氣樣本都偵測到黃麴菌。Meis 醫生去年向CDC 分享他的理論,他認為耳念珠菌的發展與黃麴菌相似,而且也在土壤樣本中找到耳念珠菌。他推測抗菌劑過度破壞環境,迫使病菌不斷進化,直到菌株能夠生存下來。這個現象就像畜牧業過度使用抗生素以提升動物的存活率,造成細菌產生抗藥性。如同牧場濫用抗生素,農作物則是被大量噴灑殺菌劑。

 

   倫敦傳染疾病學家 Rhodes 醫生表示:「所有你能想得到的作物都被噴灑抗菌劑,馬鈴薯、豆類、小麥、番茄、洋蔥。我們目前面臨的疫情與抗菌劑的使用息息相關。」Chiller醫生認為是殺菌劑的濫用而助長耳念珠菌。他發現耳念珠菌已存在地球上幾千年,隱藏在環境中,但不是一個具攻擊性的菌種。但隨著殺菌劑消滅掉世界上大部分的真菌,反而成為耳念珠菌有利的契機,獨特的抗藥特性讓它能夠在現今的環境中為所欲為。

 

   耳念珠菌的出現仍然是個謎團,不過比起防止疫情擴散的措施,尋找它的起源暫時不是首要的目標。

 

photo.jpeg

CDC 實驗室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美聯社)

 

 

 

醫療人員與病患的抗拒

 

   至目前為止,耳念珠菌的不確定性依然造成大規模的恐慌,甚至發生醫護人員拒絕照顧病患的狀況。去年春天,29歲的 Jasmine Cutler 前往紐約的一間醫院探望自己72歲的父親,他因上個月進行手術而需住院接受治療。當 Jasmine Cutler 進到房間時,發現父親坐在布滿自己糞便的躺椅上已經超過一個小時,因為醫護人員不願協助他起身上廁所。Cutler 認為顯然因父親被驗出是耳念珠菌的帶原者,所以沒有人願意提供協助,她說:「我看見醫生和護士們不斷透過窗戶往病房看。我的父親不是一隻白老鼠,沒有理由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最終病人出院了,並聲稱自己體內已沒有耳念珠菌。不過他拒絕公開姓名,因為深怕自己又被當作受感染的病患。

 

圖片6.png

 

 

原址:https://www.straitstimes.com/world/united-states/super-fungus-that-kills-nearly-half-its-victims-in-90-days-has-spread-globally

 

arrow
arrow

    阿魯 (Lu'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